目前装配式项目常采用EPC模式,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联系更加的紧密。建筑设计院按照相关的设计规范初步设计,与施工单位相互沟通协调,使设计方案既满足设计要求又便于后期施工。然后交由专业的装配式建筑生产厂家进行二次深化,建筑设计院再对深化后的图纸进行结构分析。装配式项目的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、构件生产单位可以利用BIM技术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互联,设计图纸的修改可以及时的通过信息共享平台进行完善,以保证装配式构件的生产质量和后期现场安装的效率。运用BIM技术的前提就是建立标准化的设计,制定标准化拆分规则,有利于装配式通用标准的推广实施。
(1)建立BIM模型
装配式建筑3D模型通过三维立体的模型来呈现。与传统的CAD制图模式不同,三维立体模型利用BIM技术更直观、快速准确的在共享信息平台中提取所需要的数据,实现各参加单位协同管理。BIM模型的参数对构件模型进行调整控制,模型的某个参数的调整会影响其他关联参数的变化,对调整后的各专业图纸进行优化,避免设计图纸的出现个专业之间的不协调及冲突。
(2)利用信息化平台协同设计施工
建立构件模型先要根据设计图纸制定建模标准、再根据建模标准进行装配式建模,最后在利用BIM软件对模型进行运用。当BIM模型建立建成以后,各参建单位可以随时导出需要的图纸和数据,利用BIM可视化功能,各参与方可以更好对项目进行交流。
通过建立BIM模型,建立信息化平台,通过数据库技术和不同专业技术设计图纸实现信息化平台共享,使得各参建单位实现协同管理。将Revi模型导入Navisworks中进行碰撞检测,进行管道、安装高度、结构梁柱、钢筋进行碰撞检查,汇总碰撞节点清单,对装配式各专业的图纸进行优化。
(3)工程量计算和造价控制
利用BIM技术实现信息平台共享,有效快速的提取施工现场需要的数据,实现施工的动态管理,同时快速的进行数据统计,实现工程量和节点的有效计算。利用BIM技术可以将工程量计算的精度控制在3%以内,有效的节省了人力资源消耗,降低项目成本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