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A工作室在凤凰基金会(Phoenix Foundation)的委托下,对印度一处被忽视的墓地和火葬场进行现代化改造,以便从文化上和环境上适应印度教仪式。在薄伽梵歌哲学中,在16个阶段过程中完成人生的目标,称之为“shodashasamskara”。最后的阶段是解脱,个体达到业力完美的状态,并且从生命往复中解脱。
整体的场地
生命的最后阶段“antyeşṭi”是葬礼,被细分为五个连续的部分:准备、火化、哀悼(BIM)、涤罪和纪念。在一系列哀悼和纪念某人的构筑物中,“mahaprasthanam”遵循这个顺序。每一个象征着爱和失去的意义,并且重申一个事实,即死亡是生命得以延续的自然、不可避免的结果。
在整个场地中,来自巴哈哥特梵歌(印度教经文)的摘录文字被铸到墙上。这里有两种结构类型,亭子和火葬区;第一种是用来安慰挚爱亲人的封闭结构,后一种结构向着天空开放,(BIM教程)在最后告别中用于解脱迷失的人。
“mahaprasthanam”火葬场
入口
鸟瞰图
传统火葬柴堆的夜景
从等候室看火葬柴堆的视野
石屏和植物创造了内部的私密空间
鸟瞰图
平面图、立面图、剖面图
火葬区和等候室

微信公众号:xuebim
关注建筑行业BIM发展、研究建筑新技术,汇集建筑前沿信息!
← 微信扫一扫,关注我们+